疾病预防
世界卫生日:提醒老年人 近期这几样病多发 教你4招 化解健康危机
01
心梗脑梗迎来高峰
每年春季“倒春寒”时节,急性心梗、冠心病、脑梗塞、脑溢血等心脑血管病意外的发生率都会迎来一个高峰。
“春天不可薄衣,令人伤寒。我常跟我的患者说,不过五一不要收羽绒服”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董国菊在2019年接受采访时说:“晚春的时候往往会有冷空气的突然降临,这种气温的不恒定对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。”
02
65岁以上的老人:感冒、肺炎也高于平时
中日医院呼吸中心中医肺病一部主任医师张洪春表示,倒春寒来临时,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,稍不留神就感冒发烧,65岁以上的老人要格外注意。
03
关节炎更容易反复出现
一降温,关节不适。骨科门诊每逢天气变凉、倒春寒看病人数就大增,其中大部分患者都是来看骨关节炎的。
而老年人普遍关节不太好,所以大家还是要注意一点。
度过倒春寒,健康牢记这几招!
04
吃点“味儿冲”的
“立春后的饮食,调味食材要以葱、姜、蒜为主打,温补开胃,吃出温暖”。
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吕沛宛2012年在接受采访时说,立春后的大葱、韭菜等有温补作用。
05
摩擦、按摩可驱寒
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黄涛在2012年接受采访时谈到,将双手手掌心放在膝关节上,用合适的力度、均匀地进行摩擦,每天晚上50~100下,直至摩擦部位发红、发热,可给关节“加温”。
另外,搓搓腰眼处(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~4寸凹陷处),能温暖肾阳,整个身体也会感觉热乎起来。
07
天气回暖得再捂7天
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专家委员会委员杜婕僡教授2017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说,春捂要一直捂到天气回暖后,回暖后再捂上7天左右基本就差不多了,体弱的孩子和老人可以视情况而定再多捂几天。
什么时候不用再捂了?需要两个条件:一是昼夜温差开始小于8℃,二是白天的气温能达15℃以上。
08
睡觉前热水泡个脚
常言道:“春寒料峭,脚冷病到。”
如果条件允许,最好用热水泡个脚,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,还能使血管扩张、血流加快,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,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,使人精力充沛。
惊蛰后的生活起居
穿衣 要以“捂”为主,注意保暖,特别是膝关节不能受凉。
饮食 应多吃清淡食物,如糯米、芝麻、蜂蜜、乳品、豆腐、鱼、蔬菜、甘蔗等。
“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,阴血相对不足,此时再摄入大量脂肪会加重肝脏的负担。”
这一时段饮食上要着重注意养生,应遵循顺应阳气升发的特点,多吃含植物蛋白以及维生素的清淡食物,适当食用一些甜味食物。
起居 应该有别于冬天,要晚睡早起,晚上 11点前睡觉,早上 5~7点和太阳同时“起床”,与太阳的运动规律保持一致,利于阳气的吸收。
有的人近期可能会常感到困乏无力、昏沉欲睡,早晨醒来也较迟,这就是民间常说的“春困”。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。只有保证良好的睡眠,才能精力充沛的工作生活。
早睡早起,经常舒展四肢,散步缓行,呼吸新鲜空气,使自己的精神愉悦,注意情绪神志的调节,随时保持心平气和,不妄动肝火,保护肝脏的同时增强体质,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,保持身体健康。
运动 春季运动,不要太过激烈,需要循序渐进。
春暖花开,惊蛰是阳气上升的时节,人们要抓紧这个时间激发体内的阳气。
大家进行运动锻炼是不错的选择,比如在上午进行适当的活动,就可以激发体内阳气上升,但运动之前应做好热身运动。
小贴士
注意保胃护肠 防皮肤过敏
1、感冒易发多
惊蛰到,“春雷响,万物长”,这时候,气温回升较快,春意渐浓,但仍然时不时有冷空气南下,可能会出现“倒春寒”。因此,这时节,人们更要注意保暖,根据天气变化,随时加减衣服,可以早晚穿披肩,避免风寒湿气的侵袭,预防感冒。
2、“倒春寒”防关节炎
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因风、寒、湿三邪侵入人体肌表经络,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,如果出现“倒春寒”,有膝关节炎的人感觉酸痛更明显,这类人平时可以带护膝,或用艾条熏膝关节。
3、注意保胃护肠
“惊蛰春雷惊百虫。”惊蛰过后,万物复苏,春暖花开,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。人们更应该注意保“胃”护“肠”,预防肠胃疾病。最好不要吃过夜的食物,如果有过夜的食物,应热透才吃。家里应该备一些肠胃疾病的药物。
4、防流行性疾病
惊蛰过后,也是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,如流感、流脑、水痘、带状疱疹、甲型肝炎等。体弱多病者,特别是小孩,最好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。
5、踏青防过敏
如果要去郊游踏青的话,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,容易花粉过敏的人,最好能了解自己对什么花过敏,主动避开过敏原。花粉过敏的人,出门可以备有咪唑斯汀、氯雷他安、赛康啶、西替利嗪等药片。